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
赣府发〔2013〕1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全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江西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就业增长的重要途径,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但必须清醒看到,江西工业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创新驱动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提升江西经济实力,工业是关键,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省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全省工业规模、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着力推动科技进步,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促进绿色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全省工业经济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一个提升”。 “三个突破”,即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000亿元、利税总额3500亿元;工业投资突破10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10000户。 “一个提升”,即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4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5%;工业税收贡献水平明显提高,力争税金过1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40个以上、税金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个以上。 三、产业布局 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全省统筹,坚持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充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依托京九、沪昆两大通道干线科学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重点突出、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纵向打造京九线产业驱动轴。重点支持南昌打造先进制造基地,支持九江构建沿江重化工业带,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强力支撑全省产业龙头昂起;重点支持吉安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支持赣州建设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着力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振兴。二是横向打造沿沪昆线产业驱动轴。东翼重点支持鹰潭、上饶、景德镇、抚州发展有色金属、机械仪表制造、光伏、陶瓷、航空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等产业;西翼重点支持新余、宜春、萍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锂电、钢铁、特种钢材、金属加工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推动全省经济两翼齐飞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抓紧制定全省产业优化布局的导向目录和政策文件,明确各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对符合全省统筹布局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从资源、资金、人才、考核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扶持工程。加强规划引导,注重转型升级,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做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江西特色工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产业达到10个,其中,有色产业超7000亿元,食品、石化产业超3000亿元,纺织、钢铁、建材产业超2000亿元,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超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0个以上。一是加快千亿产业发展。促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提高光伏技术水平,加大推广应用支持力度,努力拓展终端应用市场;加快风能、生物质能、页岩气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医药产业巩固和扩大中药生产优势,大力促进化学药的技术升级,加快生物技术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推动通讯整机、数字视听产品向高端发展,加快半导体照明技术优势转化,大力发展应用产品。汽车产业加快整车升级换代,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开发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力争产销突破百万辆。航空产业做大直升机、高级教练机等重点机型规模,增强参与大飞机研制生产能力,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完善配套,构建现代航空产业体系。促进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石化产业推动集中布局,延伸石油化工、有机硅、盐化工、氟化工产业链。钢铁产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沿江产能比重,构建高性能优质钢铁产业体系。建材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水泥,加快发展新型建筑陶瓷,努力提升工业陶瓷水平。纺织产业着力提升纺织印染行业工艺水平,推动化纤行业产品结构升级,打造一批纺织服装品牌。促进一批资源优势产业做优做强。有色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铜、钨、稀土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加强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功能型食品,提升品牌知名度。二是培育壮大百亿企业。制订百亿企业培育目录,出台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强做大省出资监管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裂变扩张,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建立产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完善大型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品牌质量建设。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企业间专业协作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格局,大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实施工业园区提升工程。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到2015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达到27000亿元、6200亿元和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园区达到13个,过1000亿元园区达到4个。一是提升园区产业集约化水平。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每个园区突出发展1个支柱产业、1-2个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园一主导”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区调区,力争今年完成。加大国家级开发区培育力度,力争更多的省级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园区单位面积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00万元/亩和300万元/亩。二是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大力创建生态试点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每年新增绿化提升试点园区20个。三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制定推动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园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集中建设新型社区,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四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未设立工业园区平台的县(市、区)完成省级工业园区平台筹建。 (三)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链条,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协调推进、调度落实。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密切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合作,每年谋划、储备1000项产业项目,积极向海内外推介。二是加强项目协调推进。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管理,加快办理立项、环评、土地预审等前期手续。进一步完善项目协调机制,通过省重大项目调度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会、扩大开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度会等平台,每年协调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促使其早日开工建设。其中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会平台,每年协调推进100项。三是加强项目调度落实。每年确定100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进行重点调度,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责任部门,加强项目服务,确保竣工投产50项。 (四)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创新招商方式,注重质量和水平,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引进更多发展要素。一是大力推进“央企入赣”。紧盯央企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加强我省产业发展规划与央企发展战略的对接,找准我省与央企产业合作的切入点。每年组织筛选一批项目,积极与央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建立健全与央企对接合作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的央企入驻江西。二是科学承接产业转移。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瞄准长珠闽等重点区域,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实际,立足优势互补,突出区域特色,主动有选择地实施产业对接合作。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区、龙头企业的合作,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优化承接环境,增强承载能力,三年内打造6个省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是着力打造高层次招商平台。充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中部博览会、泛珠会、赣港经贸合作活动等高层次产业招商平台,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行业排头兵企业开展招商,力争每年引进1000项优质产业项目,同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 (五)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依靠协同创新,坚持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建设完善以创新型企业为骨干、公共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创新平台作用有效发挥、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完善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对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重点推进加计扣除政策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创新型企业中先行实施,逐步推开。推动现有扶持政策由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引导科技财政资金向产业部门和企业倾斜。二是支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每年培育2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30个龙头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企业实施业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购买海内外先进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等创新行为予以重点支持;促进企业新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每年培育形成100个重大新增长点。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重点支持100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三是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网络。每年支持建设5个能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区域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25个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创新、检测检验、标准信息等方面支撑。围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和现有平台,从项目、团队、基地等方面予以集中支持,加快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实体。 (六)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培育壮大工程。以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贡献为主要任务,坚持扶大助小相结合,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总量占全省工业的60%以上。一是大力扶持非公有制龙头企业。每年遴选100户产业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通过政策聚焦,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一批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放宽准入条件,增加企业总量,力争2015年私营企业达到30万户以上。鼓励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三年内孵化创业企业10000户以上。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机制,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配套,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集群,推动一批成长性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力争每年900户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扩大省市县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规模,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信用互助合作机制。加快构建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力争2015年建成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5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60个。 (七)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程。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突破制约我省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以上。一是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每年重点支持实施30个工业生产、装备制造、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改造项目。二是加强典型示范引导。从区域、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三年创建10个以上两化融合省级示范区、3个示范行业和200个示范企业,重点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企业示范、创新模式和信息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强化信息化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一批行业两化融合产学研平台建设,抓好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每年重点突破10项关键领域技术。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建立专家队伍,开通网上服务,每年为企业提供300种以上的两化融合典型案例咨询,每年为企业培训两化融合人才1000人以上。每年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网上开店、数字证书认证、在线支付和物流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八)实施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工程。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500家重点工业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节能考核评价,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改造,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行业脱硫脱硝治理、废水深度治理重点工程,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黑色、有色、稀有稀土等矿产共伴生资源的多元、梯级、高值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2%以上。推动节水型企业建设,鼓励工业生产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及污水再生利用。三是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清洁生产示范建设,开展省级清洁化工业园区创建和省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认定。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善全省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萍乡、新余、景德镇、赣州大余县等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和九江、景德镇、萍乡、南昌青云谱区等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加快一批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大力扶持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环保关键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生产。 五、工作机制 (一)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中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工作机制,周密部署,认真实施;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服务,主动对接,密切合作,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园区和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要建立责任制,细化措施,落实任务。建立完善省市联动的协调服务工作制度,探索开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直通车服务,健全工信、发改、财税、商务、统计、金融、运输、电力等多部门联动的监测分析体系,切实保障本意见的组织实施。 (二)完善工业投入机制。省财政从2013年起,整合工业发展资金,设立江西工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改善金融环境,加强金融创新,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服务作用,多渠道增加工业投入,加快引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建立多方联动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完善“银园保”、探索“财园信贷通”等方式,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企业集合债等融资工具,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三)完善配套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引导鼓励省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省产钢铁、水泥等产品,支持帮助省产优质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及省产药品进入基本药物增补品种遴选目录。稳步开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鼓励企业利用低温余热发电,统筹提高自备电厂上网电价水平,有计划、有重点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有序推动分布式能源和微型电网建设。充分发挥各类项目推进平台作用,优先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需求。每年安排部分建设用地专项指标,集中支持建设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支持20个园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鼓励企业加强资源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平。发挥院士工作站高端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每年选送一批企业高管进行培训和考察学习。开展重点联系帮扶活动,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涉企优惠政策。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工业平稳运行。 (四)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依法依规取消或按低限收取;加大对企业负担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每年组织全省工业“四看四比”活动(看项目比后劲、看产业比特色、看园区比水平、看环境比效率),激励全省上下形成抓工业、促升级的良好氛围。由省工信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按年度对设区市、产业、园区发展规模质量效益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省政府对市县政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表彰一批优秀企业家,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
附件:1.设区市工业2013-2015年分年度预期目标 2.优势产业2013-2015年分年度预期目标 3.工业园区2013-2015年分年度预期目标 4.2015年税金力争过10亿元工业园区 5.2015年税金力争过10亿元工业企业 (此件主动公开)